设置

关灯

第四百零七章:无双的宣传(第2/3页)

一的,尤其是乌其商,甚至在国际上都闯荡出了名头,又何必这么“作践”自己呢?
“我刚见过乌其商,也和他谈了谈。”
梁琼挑了挑眉,继续听着丁炙的高见。
“他其实并不是那种单纯的‘老艺术家’。”
对的,这就是丁炙在和乌其商见过面后的想法。
而喻文州尚且还没有见过,但是想必能默认这种炒作方式,那么肯定也不是迂腐的主儿。
和某些自认清高,只拍“艺术片”的导演不同,乌其商是在**十年代就票房大卖的商业大导演,电影作品在他们这种导演的眼里很简单,是艺术,也更是商品。
就算是看似经常赔钱的墨镜王,在票房上就从来没有过什么“辉煌”的战绩,但实际上他的作品每次除了能拿下不少国内外的奖项外,在国外无论是外埠市场,还是dvd销售方面都卖得非常不错。
说白了就是会盘外活儿,上映票房不行,但却总能从另一个地方赚回钱来。
这就是传说中的长尾效应。
有一个说法就是,除了《阿飞正传》确实明明白白地坑了邓光荣一把之外,其他所有片子他都赚到钱了。
至于邓是谁,咳咳,据传“靓绝五台山”的那姑娘那事儿,他就是参与者。
反正就是属于**十年代的那港娱文中的常驻反派之一。
要真的不能赚钱,以墨镜王糟蹋钱的风格在就是年代的时候早就被人沉塘了,哪还有后面的
一件商品要卖出更好的价钱,那么恰到好处的“吆喝”是绝对不能少的。
无论是乌其商,还是喻文州,固然在影视界里头有着偌大的名头和资历。
但是有一点无可否认的就是,两人都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同样将近十年没有过作品了。
更别提乌其商上一部投资了将近六个亿的大制作,那是摔了个大跟斗。
之前和丁炙有多交际的烂片之王黄志雄,论名声论国际影响力,和乌其商差了有十万八千里。
但是论投资商更喜欢投资哪一个人,那就得倒过来说话了。
毕竟烂片之王没咋赔过钱,但是乌其商上一部作品可是把人家出品方差点给赔破产了。
乌其商口中的喻文州这个新派武侠扛旗人的说法可不是自封的。
就跟乌其商作为这个时空的港岛新派枪战动作片的里程碑人物一样,和他岁数相差无几的喻文州在武侠片的地位也有些类似。
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以张彻为首的阳刚派武打片打开了市场,一时之间,这种武侠片在当时的港岛大受欢迎。
尤其是在发哥成名作《英雄本色》说出那一句“我不做大哥好多年”的狄龙,在那个时候可谓是武侠片中天之骄子。
现在咱们看到片头那明晃晃的“b”字样的邵氏,在那个时候就是依靠着武打片为其中一把利刃,独霸了港岛电影市场30年。
终于在**十年代的时候,好莱坞的那些特效大片也开始在全球以碾压式地铺了开来,港岛的老牌武侠片让观众们进入了审美疲劳。
直到喻文州真正意义上把邵氏老派武侠片一板一眼,硬桥硬马的武侠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了咱们后来看到的那些熟悉的,飘逸惊艳的港岛新式武侠片。
有侠骨柔肠,儿女情长,也有庙堂和江湖侠客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然后用一条主线把这些人物故事都给串联起来。
最重要的是,同时喻文州也一改以往的武侠片大多略微狭隘的,以复仇为核心的那种打斗片,加入家国情怀和江湖恩怨的糅合,让影片的立意顿时高明了起来。
这种玩法,无疑是给当时已经渐入颓势的武侠电影注入了一记强心针,从此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全新的武侠片时代。
可以说,这位喻文州被称作新式武侠片之父也不为过。
然而到了今天,武侠已死的这个概念又重新冒了出来了。
在这几年里,影视剧市场的大环境似乎并没有“武侠片”的生存空间了。
除了查包衣的武侠剧偶尔隔个一两年,又被翻出来炒冷饭翻拍之外,其他的都一拥而上地往什么“大ip”模式方面去搞。
至于电影?那就更别提了,最近的一部能称之为武戏片的院线电影,得往十年前去找了。
但就算如此,由新派武侠之父喻文州说出“武侠已死”这种话来,还是颇有些古怪的悲凉感。
而这话话还是从乌其商的嘴里转述出来的,这就有些微妙了。
据丁炙所知,乌其商和喻文州两人的关系并不简单。
两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极好的朋友,一开始的喻文州出道时就是在乌其商的帮助下,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得以在电影圈子里头崭露头角,才有了之后新派武侠片之父的出现。
而乌其商事业低潮期的时候,完全就是靠喻文州无私的帮助,才从泥潭里走出来的,在后来成为了国际享誉的大导演。
那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可谓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然而后来两人又共同合作了部枪战动作片。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