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连失两城的罪状,然后又指出翁的几篇奏折的自相矛盾之处,反驳他的种种自辩,令其无继续辩解的任何余地。朝廷无奈之下,只得按规定将翁同书判“拟斩监候”。
据说曾国藩完李鸿章草拟的这篇附片后,不由称赞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后人于是把此折称之为晚清第一折。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台湾商务印书馆雷禄庆编辑整理的《李文忠公鸿章年谱》的记载: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旨询苏帅于文正,以公对,其疏有云:“李某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堪膺重任;且淮南风气刚劲,欲另立一军,以为中原平寇之用。”于是公乃归庐州募淮勇。期以来年二月济师。既至安庆,文正乃为厘定营制,悉仿湘军,是为淮军之始。先是淮南迭被蹂躏,独合肥因张树声树珊兄弟,周胜波胜传兄弟,及潘鼎新刘铭传等,自咸丰初即练民团,筑堡垒,以自卫,始得保全。公之募勇也,乃因其旧而加以练,以弟鹤章总营务,二张二周、潘、刘等咸从焉。文正复以湘军数营、猛将程学启郭松林归公调遣。以故此后无往不胜,其名将则以程、刘、潘、二张、二周用力最焉。
〇文宗崩。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治元年(清穆宗)壬戌一八六二
公三十九岁
二月太平军陷松讧太仓诸属,惟上海独存,势甚危。苏绅户部主事饯鼎铭等集银八十万两,雇船六艘,于二十八日诣营乞援。时公军八千人,被贼阻不得达镇江。文正乃奏请移师上海。乃定以三次输送完毕。三月八日,公自巢含赴镇江。十日至沪。三十日全军至上海。得旨署江苏巡抚。
按照年谱的说法,曾国藩最迟
三
1860年,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京师震动,咸丰皇帝郁郁终日,而对于东南的太平天国叛乱,朝廷只能倚重曾国藩这样
李鸿章坐姿像(清人绘)关于李鸿章劝说曾国藩,不要把两江总督衙门安设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四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奉旨署理两江总督。接旨之后,按曾国藩自己的说法,必须“带兵过江,驻扎南岸,以固吴会之人心,而壮徽宁之声援”。
咸丰随后下旨,让曾国藩把两江总督衙门,暂时驻扎
李鸿章接令的当日,便背着曾国藩,拿出太平天国绘制的安徽全境图来看。这一看竟然看出李鸿章一身冷汗。因为他
到祁门的当日,李鸿章骑马对祁门的地形做了一番考察,这才肯定是大清国的地图错了。
李鸿章急忙来见曾国藩。
李鸿章说:按图上所示,祁门一面环水,三面有路,乃通达开阔之地。其实不然。我骑马绕祁门走了一大圈,
曾国藩不相信,让李鸿章午后陪他走一圈。
李鸿章心下有些不快,但口里还是极爽快地答应了。
地形作为战争中必须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它的有利与否,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战争的走向。而祁门两面靠山,一面环水,只有一面有大路,熟识兵法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地形易攻难守,作为大军驻扎之地极为不妥。
踏勘地形回来,曾国藩久久不语。
他问李鸿章:依你之见,大营建
李鸿章答:大营建
但曾国藩不想抗旨,他认为祁门靠近屯溪,而屯溪又是江西、浙江、安徽三省的咽喉。驻扎祁门,可扼三省。
李鸿章劝曾国藩三思,曾国藩坚持不动。
李鸿章从军事作战的角度,建议移师东流;而曾国藩手握圣职,坚持驻扎祁门。曾国藩的坚持让李鸿章很失望。李鸿章无奈,只好以家母病重为由,离开了军营。
李鸿章离开祁门不久,太平军便兵分四路突破几道防线,围向祁门。祁门大营当时只有亲兵营及文武随员约两千人。
太平军逼近祁门的消息传来,不仅幕僚闻之失色,连一贯沉稳的曾国藩,也惊得目瞪口呆。
曾国藩飞调正
祁门的上空阴霾重重,百姓纷纷出逃,军心动荡。曾国藩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忙着料理后事,他已经嗅到了死亡的气息。所幸鲍超的霆军比太平军早半天赶到祁门,曾国藩这才幸免于难。
曾国藩不得不佩服李鸿章的敏锐和先见之明。而
倡开厘捐,是说曾国藩的湘军粮饷接济不上时,是李鸿章建议,奏请朝廷
不久,曾国藩移师东流。到东流的当日,曾国藩即给李鸿章飞递札委,命其就地募勇五营以备调用。
四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的湘军,深得曾国藩赏识,
徽州失守,守将就是李元度。曾国藩
哪知道这个李元度并不静候审讯,竟然擅自回籍了。回籍之后,他通过浙江候补道邓辅纶,请求浙江巡抚王有龄奏调赴浙。王有龄于是奏请调李元度到浙江差委、任用。朝廷于是给曾国藩下旨:“已革徽宁池太道李元度,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