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 那位李先生看完珍卿右手,又说了一句“把左手伸出来。”
珍卿吓了一跳,猛想起前几天写那几篇字, 写最后的篆书时,感觉右手累了,后半部分是用左手写的。
这李老爷子, 不会这么厉害,只从字迹, 就看出她用哪只手写的吧
这杜太爷就
这李先生又
他恍惚明白什么,豁然站起来,推开珍卿说
“杜太爷, 你家的孙女,老夫下了。她该上学还上学。但是凡有假期,若无要紧的事, 必要来我这里听教。至于束脩, 按她
杜太爷愣了一下,连忙猛推着珍卿说“快给先生见礼啊。”
他把珍卿推得一个趔趄, 还是丫鬟扶住她, 李老太太连忙说“快拿垫子来,快斟茶来。”
珍卿
李先生就纠正她“不必叫先生,以后要叫师父。”
珍卿心里一震,“先生”和“师父”,字面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刚才他又说,束脩随意给些,这意思,是不是还挺待见她的
接着又给李太太敬茶,叫了一声“师娘”。
李师娘喝了茶,高兴地把她拉
“这家里太冷清,我早盼着有人来,你叫了师父、师娘,以后两条腿儿可要勤快些,要跟师父师娘常来常往。”
珍卿赶紧答应了。
利利索索拜了师,杜太爷和老铜钮就回去了。
珍卿暗暗松一口气,幸亏李师父没说破她用“左手写字”,要不然,这杜太爷还不知要怎么
到了李师父书房,他问珍卿“从啥时候开始练左手”
珍卿答“从五岁,跟右手一起练的。”
李师父说“写几个字我看看。”
珍卿就用左手,写了一句“留得青山
李师父拿起来看,捻须沉吟,说
“左手疏于练习,笔力毕竟弱些,你祖父前些天送来的字,你就是最后的小篆书,漏了马脚。以后
李师父当时
但是反复看来,感觉又不太对,因此,就允了杜家祖孙登门,想探一探这小孩儿的底细。
没想到,这孩子看着还算顺眼,就这样莫名了个女弟子。
珍卿纳闷地问“师父,您也会左手书法”
李师父捻须咳了一声“我便不会,难道教不得你”
左右手皆能写字的人,李师父自然也见过。
但
师徒俩坐着随意聊天,主要是李师父问珍卿一些事,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才能够因材施教。
李师父
他就先投其所好,告诉她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喜欢篆书,说明你有一点悟性。”
然后就问珍卿,之前临过什么碑,珍卿就说,只临过封泰山碑。
一个封泰山碑,一共没有多少个字,她来回练了这些年,已经很熟练了。
李师父想了想说“封泰山碑是小篆,我这里有一本峄山刻石,也是小篆,你姑且先学小篆,小篆写好,再说其他。脚踏实地,挺好。”
说着,李师父就开始教珍卿,逐字逐字地临摹这峄山刻石。
这师父讲课旁征博引,典故、轶事信手拈来,讲起课来也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洋洋洒洒,讲得很有趣味。
珍卿不觉之间,听得专注极了。
上午一个多时辰,李师父给她讲了六个字的笔法,一边讲一边叫她自己写着练一练。
珍卿不但新学了几个字,还听了好多典故、轶事,感觉获太多了。
李师父又带她去看他的
不到半天时间,她心里就生出无限的敬佩。
讲真,她感觉李师父,比教了她七年的匡先生,还要厉害一些。
唉,虽然现
本来,杜太爷没跟她商量,就替她张罗了师父,她心里多少还有点不乐意。
可是这李师父一显身手,她的这点儿不愿意,一上午就烟消云散了。
到了中午,师娘就命人喊她到后面吃饭,李师父却不一起吃。
后来珍卿才知道,李师父之前生过大病,他吃的饭是另做的,特别清淡,别人吃不惯。
李师父看她小小的背影,挺高兴的样子,喃喃叹道“日暮途穷,个小徒,以娱晚景,倒也不错。”
午饭准备得很丰盛,基本上全都是肉菜,不年不节整一桌子肉菜,师娘待她是很有诚意了。
李师娘不停给珍卿夹菜,看她吃得那么香,比她自己吃都高兴。
看得出来,李师娘日子过得寂寞,挺喜欢有人陪她吃饭和说话。
李师娘捏捏她胳膊,啧啧地叹“你这个小丫头儿,也太瘦了。你祖父一个孤老头儿,还是照管不好你。”
珍卿听得一愣,问“师娘,你晓得我家的事啊”
李师娘就笑得不行,拍拍珍卿说“不晓得你家的事,不晓得的品性,哪敢随意弟子这都是你祖父,他自己跟我说的。”
然后,李师娘就告诉珍卿,大概一个月前,杜太爷就总来这磨坊店。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