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2章 内附之风(完)北境全收(第2/4页)

将他们视为外人,这在政治上不可接受。



但假如高务实允许他们留在当地,或者甚至进入汉人还不够多的这些地区,则可能将来的汉化进度又会变慢,或者说难度提高。



因此,高务实现在能做的其实只有主动进行民族融合,将进入这片地区的各族边民从思想上转化为汉民——反正汉人本来就不是以血统论划分出来的民族,而是以“礼仪”来区分“我与非我”的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系族群。



干这件事,其实高务实颇有经验。比如现在南疆最为核心的法律,其实就是高务实当年施行的《归化户籍制》。这套制度行至今日,已经凭空给南疆增加了七百多万“汉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千万不要说他们是“假汉人”,你要敢当着他们的面这样说,人家可是能当场翻脸跟你拼命的——皈依者狂热,知道吧?



七百多万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高务实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往南疆迁徙大明流民灾民,到现在为止,总数也就只有四百多万。即便加上京华系的家丁兵、工匠、雇工等等,最多也就五百万人左右。



然而现在有了七百多万归化汉人,京华的人口基本盘就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两百多万,勉强够形成有效统治了——当然,移民和归化这两件事还得常抓不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按照高务实的想法,起码得让南疆、南洋形成汉人(包括归化汉人)占比七成,才算是重塑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无忧了。



问题是,辽东的情况比南疆可能复杂一些。汉人与蒙古、女真的人口基数对比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高务实在南疆问题上可以一言而决,但在大明……除非他要学历史上张居正那种直接不把皇帝和群臣当回事,强行按照自己个人意愿推动的方式来施政,否则就不得不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甚至制约。



毫无疑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高务实这样的民族思想,这对他们来说还过于激进,过于“博爱”。毕竟,华夏、中华这样的民族性概念就是来自于“华夷之辩”,而所谓的“辩”,本质上就是“别”——区别的别。



不过,高务实也有信心可以逐渐引导和改变他们的想法,只因为那句不可置疑的“夷狄入中华则中华”。这句话本身就是“中华”能够历久弥新、日益强大的关键。



而在现阶段,一方面是要稳住东北局势,让东北能够平稳地进行民族融合,等经过两三代人的变化,以汉文化在此时的文明先进性来同化各族,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文化体系。届时,“汉文化核心区”就真正形成,永不动摇了。



既然如此,高务实在东北地区的军事组织设置自然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进。



刚才说过,左右科尔沁两部能够作为“常备军”看待的所谓“控弦之士”不过两万余。而生女真诸部几乎没有所谓“常备军”,如果有需要作战,几乎都是临时编练男丁直接上阵。



因此,如果要按照大明这样的常备军编练军事力量,那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忽然抽调至少数万人加入常备军是否会导致其部落陷入男丁短缺,以至于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地步。如果会的话,朝廷要如何避免?



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明摆着的:发饷即可。



这里有个后世之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同样一两银子,在大明地界的购买力与在蒙古、生女真地界,它是不同的。就好比后世在中国理发如果是花20软妹币,在美国可能要花20刀乐,但众所周知,世界贸易中的20刀乐,购买力数倍于20软妹币。



是美国理发的水平比中国高了数倍,以至于值得这么贵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当地其他高薪产业的价值溢出罢了。[注:这里延展开来可以写长论文,就略过了,毕竟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放在现在的东北地区也是一样,辽东因为是经营了两百余年的汉地,一些基础物价是要低于相邻的蒙古、女真领地的,而一些人工雇佣的费用则相反,要高于蒙古、女真领地。



你要问为什么?很简单,你蒙古人的牛羊卖给辽东,辽东可买可不买,了不起我少吃点牛羊肉,就继续吃猪肉、鸡肉好了,实在条件艰苦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