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卷:元璞文集 漫谈鲁西南农村大集(第1/4页)

大集,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的交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为墟或场,中原以北称为集。
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民俗形式。
按照不同地方的生产作息习惯分为:早集,大约从早上四点到中午十二点;正集,大约从早上七八点到下午四五点;夜集,又称夜猫子集,大约从午夜十二点到早上五六点。
乡村大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是农民的主要购物和产品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当地和附近农民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的周期性群体贸易活动。一般七八或十几个村子就有一个大集,组成方式大多是约定俗成的自然模式。
在鲁西南的农村,立集对地方上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般由村里出面在适当的机会倡议成集,比如村里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在周边引起了一定正能量的轰动效应。
这时村里便借这个机会,大肆邀请各地的马戏团到村里准备立集的地方进行连续七天的免费演出。
附近的甚至其他镇上的较大商贩也会被邀请前往捧场,不仅不受任何费用,而且还要管吃管喝,俗称“赶庙会”或“成大集”。
大集一直以来就是附近农民的重要生活娱乐场所,集上的那些说书、打鼓、玩把戏、算卦的都深受村民的欢迎。
尤其是大集上的豆腐锅、煎包摊和油条摊、羊杂锅,更是村中老汉们的最爱,至今仍然生意红火。热气腾腾的主食配上简单实惠的小菜,再加上便宜的散酒,五六块钱就可以吃的饱饱的。
老汉们酒足饭饱之后,醉眼朦胧步履蹒跚的走到向阳的墙根处,一边享受着阳关的懒懒味道,一边云山雾海的侃着大山。
直到等全身都舒服透了,这才相约而起,晕乎乎的去逛大集,这也成了一道带着浓浓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的地道大集风景线。
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但随着近些年的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需求水平的提高,乡村大集也在不断的流转变迁。
尤其是日益普遍的网络购物的冲击,平日的大集上的生意也日趋冷淡。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农村人仍然执着的认为只有赶年集购年货,这才是真正的为过年做准备。或许因为只要在熙攘喧闹的年集上,大家才能依稀找到儿时的那些甜蜜的回忆,现在的赶年集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怀旧方式。
鲁西南的大集,一般是由三大类生意人组成。
第一类,是老买卖生意人,就是那些在大集上经营时间较长,经营范围也比较稳定,并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摊位的生意人。
他们是大集的中坚力量,大集上只要离开了他们也就名存实亡了,很快的就会散掉。在有的地方,因为地方上的各种费用太狠,就会自发的出现老买卖人集体休市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大集消失的真实情况。
因为这些老买卖人大都是附近的生意大户,只要他们集体转场就会很快在另一个地方成立一个新的集市,而且很多的村子也正苦于拉不到老买卖而成不起来集市。
第二类,是专做与时令有关农副产品的生意人。
他们一般都没有长期固定的摊位,只在一定的季节才到大集上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的普通种植户。主要产品都是自己出产的,由于没有固定的摊位,一般选择在大集的边缘地带摆摊。
他们的销售价格一般都比较灵活,毕竟是自己地里产的,只求尽快出售换成现钱就行。当然他们的产品,有时有很多是批发后剩下的相对较次的产品。所以,他们的存在对大集的主体行情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三类,是专干特殊节日买卖的生意人。
比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专卖祭祀用品的,在年集上卖对联、灯笼等年货的。他们这些人平时或务农或有正常的工作,只是在特殊的节日来临前的几天,顶多十几天到大集上挣点额外的收入。
这些人一般都属于喜欢投机专营的灵动人,也就是农村常说的能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经常为了摊子和别人打闹争吵。
总体来说,老买卖生意人相对比较厚重,时令生意人一般比较灵活,而投机的生意人则是比较刁钻,也最不被大集上的其他生意人喜欢。
现在一般的大集,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但长期的历史发展磨合下来,大都有着自己的经营模式。
它在整体布局上也都有着自发的区域划分,现在鲁西南的大集上基本分为九大部分。
刚进大集的地方,称作集头。
在集头相对清闲的地段,一般分布着刮脸剃头的、修自行车、修表、修鞋、修小家电的手艺人,当然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给人看车收费的。
早些年专门刮脸剃头的剃头挑子很是热闹,现在也变成了专门为村里的老年人服务的了,也就相对冷清了。师傅也一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到大集上摆摊,尤其说是来挣钱还不如说是来散心。
另外那些从事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