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章 阴阳与诗(第1/2页)

南诏国与中原常年交战,战争长达几十年不断。
战争,给南诏和中原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不过,也因为战争,南诏渐渐的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始学习中原文化,慢慢的,南诏国便被中原同化了,有了共同文化,便促进了交流。
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也促进了民间的贸易交流,中原与南诏变得相互需要,慢慢的停止了战争,和平共处,以致于中原戍边战士常常来到南诏买日用品,有些人甚至隐姓埋名,做了南诏的臣民,因为中原至南诏路途遥远,而且中途有众多高山阻挡,所以中原方面很难或者根本不想处置这些归顺南诏的“叛国者”。
太奇子便是叛国者之一,四十年前,在他六十岁大寿之日,他突然参透天地,自然,得出阴阳,成为阴阳家最后一代传人。然而,阴阳家此时已经衰落,有许多人跟随太奇子学习只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武艺高超,对阴阳家的学说却没有一个人感兴趣,他没法用阴阳家的知识谋得一官半职。反而因为阴阳家的学说被朝廷通缉。不过,好在他有众多学生和徒弟在朝中身居要职,其中刘仁乃是皇上的叔叔,更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宠臣,也因为刘仁为他求情才免了他的死罪,发配到边境。
太奇子因此来到中原与南诏边境,有许多状元探花也被贬到这里参加战争,也有许多爱国文人和不仕学者也都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许多书籍,许多诗词,太奇子苦闷之余便拿这些诗歌消遣,慢慢的喜欢上诗词,于是便在战争之余潜心学习诗词,后来战争慢慢停息,他也开始一心一意的研究这些诗歌。
此时,太奇子已经忘记了自己阴阳家的身份,在他的世界只有诗歌词曲,他喜欢苏轼,他感觉苏轼的境遇如同自己一般,但他又感到深深地自卑,苏轼所做的贡献,他这辈子也难及十分之一,每每想到这里,他都不胜感伤。不过,更多的是来自于诗歌中的喜悦,他当然也喜欢诗歌带来的感伤,他觉得诗歌给他带来了快乐,正如年少之时练武给他快乐一般。
他愿意沉醉于这种快乐之中,至于阴阳家的发展,他已经力不从心了,或许他应该已经预测到了未来的世界不需要阴阳家,又或许,他不想打乱被自然安排好的世界吧?
是啊,发生的一切和未发生的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他又何必斤斤计较于过去,又何必预测未来,把未来规划得如想象一般美好呢。若是每个人每件事都按预期的发展,那人生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外和惊喜,更不会有奇迹了。生活也未免太无聊了,况且,每个人迟早都是要死,竟然知道了未来的一切如何度过,那还不如现在就死呢。
我们之所以活着不正是因为我们憧憬的未来并没有实现吗?不管怎样艰难困苦,我们总是设想明天会更好。
因此,与其预测未来不如设想未来,这样,不管现在怎样,至少未来还是美好的。
太奇子六十岁后在边境经历过许多的战争,这些战争让他明白了生死,懂得了战争没有胜利者。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不知道为什么,他却还没有死去,慢慢的,他等到了和平,但中原已经容不下他了,他只能守在边境。
八十岁之时,他来到南诏国,见到了南诏的美丽,当他路过一个亭子时,他立刻注意到这是中原风格的建筑。这让他想起了家乡。他感觉南诏像极了他的家乡――江苏的江南水乡。
亭中有一个退伍老兵,大概也八十来岁了,太奇子记得他,在战争中他们交过手,太奇子武功盖世,但他却没有杀了这个老兵,也许是因为这个人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吧。
太奇子走了过去,老兵大概也知道太奇子是想坐下来与他闲谈的,便站了起来往边上坐去,留了个位置,道:“你是从边境过来的吧?坐这儿吧。”
太奇子道:“我记得你,我们在战争中见过。”
老兵听到“战争”二字,立即露出一副痛苦的表情,道:“战争!战争!可恶的战争!”
太奇子马上就注意到老兵厌恶战争。
“也许他的家人死于战争……”太奇子心想。“战争一定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太奇子也不愿再提战争,便安慰道:“其实也没什么,至少我们还活着。”
老兵却更加痛苦,顿时泪流满面:“我从军之时,父母尚在,家有妻儿,等我回来,父母已故,妻儿不知去向。房屋破败不堪,园中的杂草已经高过篱笆。我在战争中没有立下任何功劳,国家每月只给我一些可怜的薪水,我现在无家可归,只能整日坐在亭中等死。”
听了老兵的一席话,太奇子也感伤起来,情不自禁地念起《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念罢此诗,一种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油然而生,想到自己已过古稀之年仍然无所贡献,不禁泣涕连连,失声痛哭。
老兵听罢此诗,觉得此诗便是为他而写,诗中之事就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有种亲人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