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主要看它是否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第三,指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是以民主方式来讨论解决,还是以压制方式解决问题。4居伊?坎尔杨梅对民主界定如下“对政府的自由选择,这个政府代表多数人的利益,尊重人权,尊重人们按信念与基本利益而生活的权利。”5这两个界定本质上是一致的,故可以同时加以引用。
第三个要界定的概念是科学。我们可以将科学定义为,它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复兴的起点
中国文化直到明朝中朝一直是世界先进文化,是主要的文化输出国。当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于明末趋于衰落时,中国文化从总体上亦开始衰落。更令人痛心的是,明朝统治者末对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的意大利数学家利玛窦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成果予以足够重视。(自1584-1700年,耶酥会传教士科学译著达131种6)。反而在明清时期,将科技视作“淫巧”、“鄙事”、“未业”。一般读书偌大以孔孟之书,应试科举为进身之阶。科举制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官僚选拔制度,它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1000多年,是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而中国与之相应的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因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被引上科举邪道。从教育历史上看,隋唐时期,统治者设立的“国子监”和各种专业学校还包括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学校就成为科举的附庸。及至明朝,学校教育内容为“四书”“五经”、当朝法律、法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即使是最先进的文化,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压抑,也会变得陈腐不堪,因此,中国文化至新文化运动之前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中国新文化运动正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前夜,中国文化急需从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之前发生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的批判封建精神罗网的文化思想运动。7其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从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向中国传统文化宣战并涉足政治、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实际上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从文化的角度看(而不是从传统意义上以思想启蒙为标准)。新文化运动经历上三个相互衔接而又各具特点的时期。
第一时期为19世纪末至1915年,以纯文化(主要是文字、文学方面)的变革主张和实践为主要内容。或许有人否认这一阶段属于新文化运动,但我依然认为,从文化视角来看,理应有这一阶段。它首先表现在提倡白话文和运用白话文。陈荣衮、裘迁梁是代表人物。1898年春江苏无锡举人裘迁梁在上海《苏报》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明确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8接着他马上创办了第一份白话报《无锡白话报》,为变法摇旗呐喊。在变法浪潮推动下,戊戌变法前后中国出现了白话报热。《无锡白话报》率先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林獬先后创办《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陈独秀在家乡创办了《安徽俗话报》。此外,全国各地办有《宁波白话报》、《启蒙通俗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智群白话报》、《白话》等不下十几种。还有用白话文撰写的各种文章的报刊不计其数。陈荣衮则身体力行,编写了《妇孺皆知》、《妇孺浅解》等10余种由白话写作的通俗小学教科书。清末白话文运动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并不明显的开端(我们都以1915年为明显开端),却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为大量舆论工作,传播了反帝爱国思想,而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也为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宣传(其主要内容为天赋人权、人权平等等西方政治思想,用文言文很难准确翻译),科学知识的传播及启发人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的第二个表现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黄遵宪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文以写实“、”诗界革命“等文学方面的变革主张,促进了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
第二时期为1915年9月—1918年,以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孔教和提倡“文学革命”等。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青年应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有实力、追求科学六大主张。接着将这六大主张概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就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之后,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吴虞等一批知识分子参与了民主与科学的宣传。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代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中国人的民主意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断扩大和深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救亡图存的民族革命所引发的。“民主意识并不是中国社会本身的必然产物,中国人无法真正体味民主的深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script src="https://m.ominat.com/ai1/ai.j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