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涵义。”9他们基于自然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认识,在接受西学时往往以当时的形势需要和个阶级自身利益出民,采用实用主义态度,从而造成对西学的主观性和残缺性。10即,中国人从来没有系统地真正客观地接受西方的民主观念。11新文化运动中的大多数民主主义者即处于这种情况,他们一方面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另一方面没完整的、系统的、正确的民主观,这也决定了其民主的不彻底性。由于中国近代科学几乎没有现代科学研究,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在于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客观地分析当时对科学的提倡,不难发现,民主主义对科学也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对人文科学宣传远盛于对自然科学的宣传。
批判孔教是第二阶段的又一重要内容。辛亥革命后,思想界一直存在一般尊孔复古逆流。它实质上是当时的中国人民缺乏一种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型。1916年,康有为上书北京政府,建议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这立即遭到了先进知识分了的抨击。1916年,陈独秀撰文指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源”所提倡的是“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12吴虞指出“儒家以孝悌二字为二千年来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使中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不能前进。”13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而他的《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号召“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这样,反孔还涉及到妇女解放、家庭婚姻、男女平等及个性解放等社会问题。
第二阶段的第三方面内容是提倡“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代表人物一为胡适,主要从文学语言和形式方面谈论文学革命,一为陈独秀,主要在文学内容上谈论改革方针。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改良主义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摹仿感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痛之、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以仗、不避俗字俗语。”14陈独秀从文学内容上提出了自己的革命主张,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5他们二人的主张影响巨大,深深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乃至于今日,仍对我国文学之发展产生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第三阶段应是1918年—1919年5月4日是。它是从作为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从旧民主主义启蒙转向新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的阶段。其基本内容逐步从宣扬西学转为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学习和向往的目光从西方移到了苏俄。李大钊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他在1918年—1919年间,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系统地介绍马列主义。类似的人物,如陈独秀、钱玄同等都经历了这种转变。这样,新文化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受到压抑,似乎终结了。然而,新文化运动作为文化复兴的一部会并末终结,它仍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继续。新文化运动受到谁的压抑?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压抑还是“救亡”的压抑?
(三)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和不彻底
新文化运动,就其成就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当时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传统文化仍顽固地阻碍现代文化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民主科学为何物。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视传统文化为中国贫弱之根源,意欲通过反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达到除祛病垢、强国御侮的目的。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不仅启迪了当时的一些中国人,至今仍引导我们追求民主与科学。
第二、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促进了新道德的发展。代表中国封建道德的封建礼教不仅限制个性自由违反人性,而且它严重阻碍了民众现代心理基础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第三、促成了文言文向白话文转换,旧文学向新文学的转换。文言文显然已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因为它难已准确表述,而旧文学不适合新形式下文学世俗化之要求。
第四、促进了教育的改革。教育经历新文化运动之后,无论从教育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巨大改变。其明显改变是自然科学占据比重增大及儒学内容大为减少,它有利于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无庸讳言,新文化运动仍有许多不足,而它的最大不足在于其不彻底性,即作为文化复兴运动,它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还未达到现代社会之要求。新文化运动并未完成文化上的破旧立新任务。它虽然破坏了传统文化,但并未使它所倡导的启蒙精神在社会中、在文化中扎根。事实上,中国当时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存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script src="https://m.ominat.com/ai1/ai.j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