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少年,胸怀壮志

李鸿章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当李文安到费氏墨庄就馆时,十二岁的李鸿章也陪同前往攻。先拜堂伯父李仿仙为师,后和合肥名士徐子苓学习八股,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天资聪颖,加上良师督导,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年届二十的李鸿章,长得身躯颀长,悍之色露于眉宇。他回首往事,展望未来,百感交集,诗兴泉涌,于是有《二十自述》七言律诗之作,下录两首: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救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竞何为。
这是《二十自述》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作者孤芳自赏、受宠若惊和追逐功名而仕途蹉跎的悲喜交集的心境,跃然纸上。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
遥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首诗气势磅礴,壮志凌云。李鸿章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其人还未进京师,他的诗已经传扬开来。时人都说李文安的二少爷有志向,将来一定能有大作为。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踌躇满志的李鸿章走进北闱考场。三场过后,名列榜中,成了举人,是顺天府五十年内秋闱最年轻的得中者。李鸿章顿感前途一片光明。一榜后,李鸿章更加勤奋用功,心准备着明年的会试大考。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说到就到了。李鸿章手提考篮,昂首阔步迈进考棚,平心静气便写起来。这是李鸿章首次参加会试,感觉和乡试没什么两样。三场过后,李鸿章累得头昏眼花,像被人抽了筋骨。等到了
李鸿章心里清楚,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这次会试落第,说明自己用功尚浅,八股文章还不到家。要想下次会试考中,他除了自己加倍用功外,还要有名师指导。
当时的北京城,学习气氛很浓,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学问大家。太常寺卿唐鉴,以及倭仁、吴廷栋、何桂珍、曾国藩等人,研习程朱理学,
经过反复比对,李文安决定让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按曾国藩年谱记载:“合肥李公鸿章,本年家子也。中甲辰科举人,是年入都会试,受业公门。公大器重之。”
当时,曾国藩学问纯粹,声名日隆,很受一些京官的拥戴。
转眼到了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已经二十五岁的李鸿章,经过充分准备,第二次走进了会试考场。三场之后榜上有名,马上到正大光明殿复试;不仅考
是科同年有不少是曾门弟子,李鸿章感叹道:“诸好友均高中,曾夫子门下可谓盛矣。”曾国藩


而他的恩师曾国藩,此时以不可思议的升官速度,
中进士、做翰林,是李鸿章“少年科第”的顶峰,
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之地,掌管朝廷制诏、文史修撰一类工作。“翰林官七品,甚卑,然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按清制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入阁为大学士,死后乃得谥文。“故论者终以翰林为清品云。”
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起,李鸿章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做翰林、纂修等,比较清闲,又能接触宫内
李鸿章不仅着意经史,而且喜好艺文。他认为“文墨能定人生天寿”,关乎人的寿命长短。“盖长于新奇藻丽,短于含蓄雍容,以之取科第则有余,享天年则不足。”他反对雕章琢句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赞赏以委曲婉转、平易流畅的文体,宣扬纲常伦理、孔孟程朱之道的唐宋八家和桐城派古文。他把两者比喻为“出水芙蓉”和“苍松翠柏”。他说:“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
他特别推崇唐代古文大家韩愈的《论佛骨表》和北宋古文大家苏轼的《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他曾致函其弟说:“余平生最喜者,为韩愈《论佛骨表》,取其气盛也。三弟可常常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言之非常庸快,余亦常。”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